侧边栏壁纸
博主头像
昂洋编程 博主等级

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 累计撰写 71 篇文章
  • 累计创建 79 个标签
  • 累计收到 0 条评论

目 录CONTENT

文章目录

被讨厌的勇气

Administrator
2023-07-07 / 0 评论 / 0 点赞 / 21 阅读 / 0 字 / 正在检测是否收录...
温馨提示:
本文最后更新于2024-06-14,若内容或图片失效,请留言反馈。 部分素材来自网络,若不小心影响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

image-1688739580431

世界三大心理学家分别是弗洛伊德荣格阿德勒

阿德勒,是1870年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的这么一个心理学家,他是犹太人,父母啊都是超级有钱的商人,但是他从小啊并不是很快乐,因为他小时候得有佝偻病,后来呢他通过努力学习考上了维也纳大学的这个医学专业,拿到了医学的博士学位。那么由于他在医学界的这个成绩非常的好,所以呢就被弗洛伊德邀请到他这个精神分析学会去了,和弗利伊德共事了几年之后啊由于两个人观点不同而分道扬镳。和弗利伊德分道扬镳之后呢,德勒就自己建立了一个叫个体心理学派,这个学派对后世影响非常大,因为他的心理学特别的实用。

阿德勒心理学里面的三个核心的理论:

一、目的论

这个理论是跟心理创伤有关,什么叫心理创伤,就是你以前经历过一些挫折或者是痛苦,或者是生活的巨变,造成你产生的心理障碍,一招被蛇咬十年怕井蛇。

那么关于这个心理创伤的问题啊,阿德勒和弗洛伊德的观点是完全相反。弗洛伊德认为啊,你现在出现了一些心理问题,是由于你过去的一段悲惨的经历所引发,所以要解决你这个问题,必须找到你的这个悲惨经历,抚平这个悲惨经历了,你的心理创伤就被抚平了,你的病就治好了。这种你现在的问题是由过去引发的这种理论呢就叫做原因论。

而阿德勒呢完全不同一种观点,阿德勒的目的论认为,你现在的心理疾病不是由于过去的问题引发的,,而是由于你现在的目的所引发的。举两个例子:

比如说有一个人,他以前出门的时候可能跟人发生矛盾,被人打了,,然后从此之后就再也不敢出门了,每天把自己锁在家里,这就是一个心理疾病对不对。

按照弗洛伊德的原因论,就认为这个人之所以不敢出门,就是因为他以前出去被人打了嘛,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是让他努力的回想他被打的过程,让他勇敢面对这个事情之后,他就敢出门了,哎他的病就治好了,哎也就说你不再怕这个事情了,你就不会有这种心结,就是不断的回想你见多了你就不怕。弗洛伊的这种治疗方法是相当的痛苦的,因为你要不断重复你的痛苦。

而用阿德勒的目的论来分析这个问题,就说这个人不出门是他不想出门,跟他以前被打没有关系,他只是为了实现他不出门这个目的故意找了一个他以前被打的这么一个理由。所以阿德勒认为心理创伤压根就不存在,人是不会因为过去而影响到现在。那么,人既然不会因为过去而影响到现在,他为什么要不出门呢,因为不出门是他觉得更舒服的一个状态而已,他只是为了实现自己一个更舒适的状态,实现自己一个更舒适的状态。

弗洛伊德的因果论和阿德勒的目的论,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就是弗洛伊德认为啊,人的现在是由过去所决定的,你有怎样的过去就有怎样的现在,所以你的现在是被过去所支配的,你不改变过去就改变不了现在。可我改变不了过去啊,所以非常痛苦啊,几乎无法治愈。你想治愈自己的心理创伤,唯一的方法就是找到过去的原因,努力想办法去解开这个结。而阿德勒认为人的现在是由现在的目的所决定的,而这个目的呢,有可能是存在于你的潜意识当中。就说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你有这样的目的,但是你的大脑已经开始为你的目的寻找理由,他上哪去找一个理由呢,就是上你的记忆当中去找,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然后把它合理化,让你自己都觉得是因为这个原因造成了这个结果。而事实上这个原因根本就不存在于过去,而是你现在的目的。所以,想要治疗你心理创伤的唯一方法,是改变你现在的目的,而不是寻找过去的源头,这个更合理一些。

再比如说你喜欢一个人,你想去告白,但是呢你最终没有去告白,为什么呢,就是你说啊你紧张就结巴啊,所以不能告白。

按照弗勒伊德的这个理论呢,要想让你告白,你就必须呢,先解决你一紧张就结巴这个问题,解决了这个问题你就可以告白了。但是阿德勒认为,你不去告白是因为你压根就不想告白,你要想告白跟你结巴没关系,不结巴你也不一定去告白。那么你为什么不想去告白呢,就是因为你不告白更安全更舒适,符合你现在的心理需求,所以你才不去告白,就是现状也可以接受。所以你就随便找了个理由说我结巴。假如你不结巴,你就可能找其他的理由。

那么整体来说弗洛伊德的这个因果论啊是相当的悲观的,因为你的现在是由过去决定的,而你的过去又很难改变,所以你只有后悔的份。阿德勒的目的论,就非常乐观和积极了,他认为你的现在是由你现在所决定的,所以你要改变你的人生,只需要改变你现在的目的。

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治疗,注重的是抚平伤痛,而阿德的心理治疗是建立勇气,改变现状的勇气。阿德勒不仅认为这个心理创伤是不存在的,他认为恐惧也好,自卑也好,都是我们逃避现实的工具而已。而且人现在所做出的决定,反过来还能够影响到过去。

有个例子,就说爱因斯坦小时候很傻的,上学的时候呢连个小板凳都做不好,所以呢经常被同学啊被老师嘲笑,那么后来,爱因斯坦成为这个世界上最聪明的人,他做不好小板凳这个事情,就成为了一段佳话。人们对于同一段历史的解读,会因为后来的结果不一样而不一样,所以过去是有可能改变,所以总结成一句话,就是阿德勒认为人是可以改变的,而且很容易改变,只是有的人不想去改变。

二、课题分离

课题分离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个非常核心的理论。首先阿德勒认为啊,人的所有的烦恼都来自于人际关系。你觉得自己穷是因为你见过富,你觉得自己学习不好,是因为你班上有学习好的,你觉得自己长得不好看,是因为有长得好看的。所以你烦恼的根源就是和别人的比较,这就是为什么人际关系是所有麻烦的源头。那么如何才能解决人际关系呢,就会用到阿德勒的这个课题分离理论。

就是你遇到一个问题的时候,你首先要把这个问题啊分成两个部分,一个是你自己的问题,另一个呢是别人的问题。而你只需要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能够干涉他人的问题。举个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比如如说你想辞职去当YouTuber,然后你老婆不同意。

我们就用阿德勒的这个课题分离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要辞职你老婆不同意,这个事情其实是两个问题,一个就是你要辞职,一个是你老婆不同意你要辞职是你的问题。你老婆不同意是她的问题,按照课题分离的理论,你只需要解决你自己的问题。也就是说你只要去辞职,你老婆同不同意是她的问题,你不能介入;反过来从你老婆的观点,她只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如果你辞职的话,她是要继续跟你过还是要改嫁,她不能够干涉你要不要辞职这个决定。如果你们开始互相顾及对方的感受,这个问题就解决不了。你辞职这是你的决定,你老婆如果要改嫁他人是她的决定,你不能干涉。如果他真的改嫁了那是她的自由,你要承担这个后果,你如果不想承担这个后果,你就不要辞职。就说你要通过你的决定,去间接影响他人,你不能够直接干涉他人

那么阿德的认为,人际之间会产生问题的最大的原因有两个,一个就是你介入了他人的问题,另一个呢就是他人介入了你的问题。所以要解决人际关系的问题,就需要把他俩彻底区分开了。那么我们为什么会介入他人的问题,而他人也会介入我们的问题呢?人之所以会介入别人的问题,就是为了得到一种自我的心里满足,通过影响他人,来实现自己的一种控制欲,或者通过得到他人的认可,来满足自我的心理需求。所以你介入他人的问题,根本就不是为了他人好,而是为了满足自己。

那么刚才这个老婆和老公的例子当中,老婆之所以不同意老公辞职的原因,就是因为如果老公辞职的话,生活就会变得不稳定。而生活变得不稳定这是老婆的事情,老婆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判断要不要继续跟他一起过,要一起过,就可以去找一份工作贴补家用就完了;或者选择改嫁,这都是她的自由。那么反过来说,你要做的决定就是你要不要辞职,仅此而已。你不要关心你老婆同不同意,因为你要去征求她的意见的话,就是转嫁责任。因为你最终比如说你没能够辞职,你这一辈子都会记着这个事情,以后可能成为你的一个爆发点。而你老婆如果屈服于,就是你要辞职,为了你我去另找一份工作,这也会成为她的内心深处的一个劫。所以永远不要强调我为你都这样这样这样,也不要强调,你能不能为我怎么怎么怎么样,千万不要去追求这个,一旦追求这个问题,人际关系就变得很麻烦。总之你自己的事情呢,只能你自己做出决定,你也要承担相应的后果。

大家注意,阿德勒并不是希望一个人自私,而是希望每一个人自己的内心能够强大起来,不依赖于其他人。因为我们不能指望其他人对我们负责,我们也不能够替别人着想,我们并不能够为他人设身处地地着想,因为你并不是他,反而在另一个人看来这就是压力。人际关系问题最大的根源就是我为了你,你又为了我,结果咱俩都说不清。如果咱俩的目的是一样的话没有问题,如果咱们的目标是不一样的话,问题就大了。

就说父母不要表扬孩子,老师也不要表扬学生,表扬就是一种干涉,表扬啊是一种洗脑,而且呢属于二级洗脑,洗的是潜意识,他会在孩子的内心深处呢,形成一个我学习我努力的目的是为了获得表扬的这么一个。为了这个而学习,而不是真正对这个东西感兴趣。这种洗脑,就会造成他们认为自己存在的价值,是别人的肯定,而不是自己本身。那么我们不是为了追求别人的这种认可而存在的话,我们应该如何存在呢?这就要提到阿德勒的第三大理论,叫做共同体感觉。

三、共同体感觉

什么是共同体感觉呢,就是我们内心深处也是希望成为一个群体当中的一个重要的部分。那么阿德勒认为呢,人呢不应该追求就说得到他人的认可,而应该追求共同体感觉。就说,我们不应该追求得到某一个人的认可,而应该追求在一个集体当中,担当一个重要的职位,这个其实就是我们如何来感知自我存在的价值。我们存在的价值呢,并不是通过别人认可而获得的,而是应该通过对集体的贡献而获得。那么他人认可共同体感觉最大的区别在什么,就是,如果你是为了他人认可而存在的话,那他人不存在的时候你就不会行动。

就是比如说做好事,周围没人看我就不做好事,因为我是为了得到别人认可我才做的。但是如果是为了集体的共同利益,他就不会在乎别人有没有人看,我做了几件好事是为了大家。而且呢,如果你是为了别人的评价在努力的话,那么你就永远无法获得自由,你被他所束缚,总是因为他的观点做出改变。而共同体感觉就相反,你是为了自己而活着,就是我认为这是为集体做贡献,我就这么做了,别人的评价根本就不重要。

夫妻之间,也属于一种共同体,如果这个共同体都是为了对方而活着,会非常的累。当然了夫妻两个人呢,目标相同的话还好,如果目标不同的话会非常的累。说我为你牺牲那么多,你又反过来说你又为我牺牲那么多,两个人的争论是永远不会停止。但是如果两个人都能够为整个集体着想,做出正确的行动的话,那么,两个人之间就不会有任何的矛盾的,同时集体也可以正常的发展。所以真正的夫妻之道,是应该两个人都为了两个人好而努力,而不是为了对方而努力

回到老公要辞职老婆不同意这个例子,正确的解决方法应该是,老公要辞职如果是为了家庭共同体未来更好的话,而老婆为了夫妻共同体,就要去找一份工作贴补家用,两个人做出的所有的决定,都是为了这个共同体而在。

那么怎么才会有这种共同体,感觉阿德勒理论提到了三个步骤啊:

  1. 接受自己,完全接受你自己的存在,很多人认为,当别人不再评价他的时候,他就觉得自己没有价值,这就是错误。换句话说,别人、任何人都不存在了,你都认为自己是存在的才行。你仔细想想,你是不是在为着别人而存在,就像有很多孩子就是为了父母而存在的,根本就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在这个世界上。你不能够接受自己的存在的话,你就无法体会到共同体感觉。当你能够完全接受自己的存在的时候,就不再会理会他人,他人对你的评价就不重要了,因为不管他们在不在,你都在。
  2. 信赖他人,这个信赖是无条件,你如果不走出这一步,别人也不会信赖你,你必须无条件的信赖他人,他人才会信赖你,这样才会组成一个合理的共同体。
  3. 对整个共同体做出贡献,你不能够干涉别人,但是你要为整个整体做出贡献,你不能够去损害这个整体的利益,如果损害的话别人就不再相信你,你就不再是这个共同体的一份,你的存在就没有价值。

阿德勒说,你只要做到这三步的话,你的这种被他人认可的需求就不存在了。你就能从他人的评价中获得释放,获得真正的自由。那么不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就会被别人所讨厌。所以你要想获得真正的心理解放,获得真正的自由,就需要有被别人讨厌的勇气,不怕别人讨厌。因为他讨厌你,对你的生活没有任何影响,真正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被讨厌的勇气,也成为阿德勒心理学的一个核心词汇。

大家有没有考虑过,就说像比尔盖茨,还贝佐斯这么有钱的人,他们为什么还在不停的工作。没错,他们是想为共同体继续做贡献,继续实现自己的价值。到了他们那个程度之后,他们的共同体就是整个社会,他们为什么想为共同体做出贡献,因为共同体做出贡献是人生最终的目标。那么,我们没有像他们一样为社会做出贡献,难道就没有实现最终的目标吗?当然不是,我为家庭共同体做出贡献了,我就已经实现目标。所以在任何时候,我都已经得到了人生最终的目标而得到了满足,于是就得到了幸福。

那比尔盖茨也对他家里做出贡献,为什么还要继续这样做,因为幸福是不断进行下去不断产生的。你做的每一件事情,只要是为共同体做出贡献,每一点都是幸福。幸福并不是说我人生最后等我临死的时候,我达到人生最高的目标了,我躺下的时候我觉得幸福,不是这样的。++幸福在每时每刻发生,你只要做出一个对共同体有意义的事情,这一时刻你就获得了幸福,幸福对所有人来说都是很容易获得的东西++

0

评论区